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21 16:22:43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君主皆为偃姓。这些小舒国都是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

      皋陶,字庭坚,是传说中的少昊氏之后大业的孙子,东夷部族的首领之一,远古时期主要活动在奄地(今山东曲阜)。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被舜帝任命为负责任掌管刑法的大士(史、巫),明五刑,有功,以正直著称于世,被舜帝赐姓偃,封于河东为诸侯。在大禹继舜为帝后,皋陶亦继续受到重用,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贰氏、舒氏、轸氏、州氏、绞氏、蓼氏、六氏等,皆为偃姓一族,其中的舒氏继续分衍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史称“群舒”。

      偃姓群舒诸国起先主要分布在山西地区,后受西戎的侵迫,逐渐向东南方向迁徙,至江、淮之间平原落居,其核心地区在今安徽省的巢湖市庐江县西南古舒城一带。

      春秋早期的周惠王姬阆二十年(公元前657年)农历4月,群舒一度被嬴姓徐国所攻取,但其过程史书记载不详,仅有“夏四月不雨,徐人取舒”寥寥数语。十二年后的周襄王姬郑七年(楚成王熊恽二十七年,公元前645年)农历3月,楚国与徐国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娄林之战”,徐国战败,群舒乘机脱离了徐国控制而分别复国。

      到了周定王姬瑜六年(楚庄王熊侣十二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二年,公元前601年),“一飞冲天”的楚庄王持续发动吞灭舒蓼国、攻击群舒之战,继而发动攻击陈国之战,正式,拉开了楚国争霸中原的战略序幕。

      周简王姬夷十二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楚共王再次发动吞灭舒庸国之战。

      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年(楚康王熊居八年,公元前552年),楚康王吞灭舒国。

      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四年(楚康王熊居十二年,吴王姬诸樊十三年,公元前548年),吴国与楚国之间爆发“舒鸠之战”,楚军战败,接着吴王诸樊继续发动攻击楚国巢城之战。在楚、吴两国交战之际,楚康王为了开辟战场,将舒鸠国顺手吞灭了。剩余的舒龙、舒鲍、舒龚等群舒诸国在其后也相继被楚国吞灭,楚国势力由此扩张至整个巢湖地区。

      亡国之后,群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舒氏正宗。

      偃姓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寿舒,故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在史籍《左传·襄二十三年》中记载:“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地。”也就是记载了周简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国与莒国之间著名的“蒲侯之战”:齐灵公姜环与莒子相约于明日在寿舒再战。

      商王朝时期,莒地属青州姑幕国,在清朝雍正年间官修方志《莒县志》中记载:“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

      莒国,是伯益的后裔,周武王封己兹舆为莒国之君,子爵。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而据史籍《世本》的记载,莒国自莒纪公以下才开始称己姓,故而在《左传》中,莒女称戴己、声己。

      周武王所封莒国原先在计地(今山东胶南),直到春秋初期,莒国才迁至莒地。其后,莒国国势逐渐强盛,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到春秋中后期,莒国内部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齐、鲁两各超级大国蚕食。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

      实际上,在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九年(莒郊公己狂复位三十七年,楚惠王熊章七年,齐简公姜壬四年,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就已经发动击了灭莒国之战,以获得从东线攻击齐国的战略跳板,但莒境距楚实在遥远,楚军只能大肆抢掠一番而退,其地被齐简公捡个大便宜,乘机所占。莒国传至莒郊公,是第二十三代君主,此时莒国已经灭亡。半个世纪后的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齐宣公姜积二十四年,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再次发动的攻击莒国之战,实际上攻击的是齐国莒邑,战后,楚国依然是鞭长莫及,故莒之地仍属于齐国。

      在史籍《汉书·地理志》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当时楚国将势力扩张到淮上,在攻灭蔡国后进而灭莒国,但莒国离楚国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因此放弃,莒国之全境最终被齐国趁火打劫兼并。班固在《汉书》中称“莒传三十世“,但在所有史籍中,皆无莒郊公以后的那七代莒国君主世系的任何记载,或许有,但也不过就是齐国的一个附庸,史书不记其君矣。

      至周赧王姬延三十一年(燕昭王姬职二十七年,田齐愍王田地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曾率军攻破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就是由于莒城被齐国改建得高大坚固而攻不下来。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莒子之国,秦始皇县之”,于秦王赢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元年,公前221年)始将原莒国之地改称莒县,归属于琅琊郡。莒县境北邻诸(今山东诸城),西至蒙(今山东蒙阴),南邻阳(今山东沂南),东靠大海(今黄海)。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在其地再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氏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己姓舒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己兹舆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舒穆尔氏,蒙语为,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锡伯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徐氏、苏氏等。

      ⑵.蒙古族舒穆禄氏,蒙语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秋氏等。

      ⑵.满族书玛哩氏,亦称石马拉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石氏等。

      ⑶.满族舒佳氏,满语为S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辽宁新民法哈牛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⑷.满族舒禄氏,源出辽国时期回鹘民族的述律部,满语为Sulu Hala,汉义“白马”,世居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苏氏、徐氏等。

      ⑸.满族舒尔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梭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ur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⑹.满族舒发察氏,满语为Sufaca Hala,世居绥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察氏等。

      ⑺.满族舒墨哩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⑻.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等。

      ⑼.满族舒克都哩氏,满语为Sukduri Hala,世居绥芬(今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舒氏。

      ⑽.满族舒噜氏,亦称舒穆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石抹部,满语为Suru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⑾.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西北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唐氏、谭氏等。

      ⑿.满族舒善觉罗氏,满语为Susangiolo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⒀.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舒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舒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04
  • 2011-03-04
  • 2011-03-04
  • 2011-03-08
  • 2011-03-08
  • 2011-03-08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