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21 16:50:39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分封的原始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广韵》中记载,黄帝共生有二十五子,他给其中的十四个儿子分封了十二个姓氏,其中就有祁氏,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这十二个姓氏是: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妊)、僖、嬽、依,为百姓之祖一,祁氏在非常古早的时期即为炎黄子孙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帝尧伊祁氏,亦称伊耆氏。

      上古时期,“祁”与“耆”二字通义通假,因此在帝尧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祁氏、耆氏,后皆统一为祁氏,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陶唐氏,出自少昊之后裔邓祁侯,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少昊之后裔中有祁氏,属于以谥号为氏。

      祁,在两周时期为一种谥号称谓。在史籍《左传·庄公六年》中记载:“邓祁侯。谥法,经典不易曰祁。”

      邓祁侯,是邓国之君,而邓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诸侯国家,其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少昊之后裔。商王朝时期的邓国即为侯爵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州市境内,据典籍《卜辞》中的“王在登”的记述,“登”即“鄧”,亦即当时的邓国。

      商王朝晚期,邓国人南徙至今河南省郾城县一带地区。到了西周初年,又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与湖北省襄樊市之间,都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林扒镇。

      在西周早期,邓国又徙都城于今湖北省襄樊市附近。

      邓国与周王朝的王室及姬姓诸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应、等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盂爵铭上就有刻“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大夫盂出使慰问邓国之君的事件。从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过君主一律被称作“公”,反映了邓国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到了春秋早期,邓国依然非常活跃,与郑国、楚国等诸侯国保持有婚姻往来。在史籍《春秋·桓公七年》中就记载,在周桓王姬林十五年(鲁桓公姬允七年,公元前705年),邓侯曾千里迢迢到鲁国去访问鲁桓公。

      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八年,公元前704年),由于邓国的地理位置在重要的北向中原的战略通道上,因此与一直试图向北发展势力的楚国、巴国发生了纠纷,结果引发了楚、巴联军伐邓国,邓军在两面夹击下大败。

      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执政后期,邓国的君主叫曼祁,是邓城人(今湖北襄樊)。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军伐申国(今河南南阳)时经过邓国,还受到了邓侯的接待。当时,邓国的众大夫们皆认为志在北进的楚文王不会放过邓国,因此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以绝后患,但邓侯认为楚文王是自己的亲外甥,不可能对自己怎样,因此不但未听从众大臣的意见,而且以礼相待,还设宴款待了楚文王。

      结果,楚文王在伐灭申国之后,在回国时果然顺手攻打了邓国,邓国毫无所备,败得一塌糊涂。到了周釐王姬胡齐四年(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再次发动攻击邓国之战,彻底吞灭了邓国,打开了楚国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的战略通道。

      古人称死抱着经典之制不放的人和现象为“祁”。邓侯认为自己是楚文王的舅公,外甥焉有攻打舅舅之事?结果外甥还就真的把娘舅的国家灭了,堪称“祁”人是也。因此在邓侯曼祁逝世后,楚文王给这位娘舅上的谥号即为“祁”,史称邓祁侯,以警后世。

      邓祁侯的后裔子孙和邓国故民,多有以先王之谥号为姓氏者,称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献侯四世孙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氏纂》和《辞源》记载,春秋时期,晋献侯姬籍的第四世孙叫姬奚,时为晋国大夫,受赐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古镇),遂以邑名为姓氏,史称祁奚。

      祁奚,字黄羊,著名的晋国上大夫。史籍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年(晋厉公姬寿曼十年,公元前570年),“祁奚请老”,可知时年祁奚至少在五十岁以上。其生年最晚也在晋灵公姬夷皋初年(公元前 620年)。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公元前599~前532年)”。那么,既便从晋平公姬彪继位初年(公元前 557年)算起,其享年应在六十岁以上。如果以晋平公卒年计,则可能有八十余岁,在当年可谓长寿之人。

      祁奚本晋献侯之后,其父为高梁伯,因食邑于祁,遂以祁为姓。“下宫之难”后,晋景公姬孺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晋悼公姬周(姬纠)继位后,“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晋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上不再过问政事了。祁奚为官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晋国人民的爱戴,至今在盂县、祁县还有祁大夫庙。在方志《祁县志》中,祁奚位列《乡贤篇》首。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山西通志》中,祁奚被收入《人物篇》。其墓在祁县东南荣仁村,其祁子午并葬于该地。

      实际上,祁奚在政治上并无特别卓越的业绩可称。在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四世,秦、楚、齐、晋诸侯争霸正酣;晋国内忧迭起,是政治家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从晋景公继位至晋厉公末年(公元前599~前574年),正是祁奚二十~四十多岁期间,年富力强,理应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国家事务。但这数十年间,却是祁奚政治生涯的空白时期,史无详述,颇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恐是晋国公室宗族势力较弱所致。

      历史上,晋国的宗法血缘关系一直比较松弛,经过多次晋宗族内部自相残杀的事件后,异姓和异支的卿大夫贵族逐渐把持了朝政。至晋景公、晋厉公以后,晋国上层的同姓大夫仅剩栾氏、隙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晋景公和晋厉公采取的政策,基本上都是重用异姓卿族,压制同姓宗族,例如在晋厉公执政时期杀三郤,亡郤氏;晋悼公执政时期则灭栾氏;到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 514年),“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遂以法尽灭其族……分其邑为十县”,由此晋国王室益弱。可见,在晋景公、晋厉公以后,同姓大夫正在逐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而让位于“六卿”。

      虽然祁奚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祁奚荐贤”却成为千古美谈,为人所称颂。祁位于古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其民勤俭质朴,“崇节义多劲直之气”。这种品质在祁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祁奚请老时,晋悼公询问谁可代中军尉一职,祁奚便举荐了自己的政治对头解狐。晋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仇敌呀!”祁奚回答:“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解狐逝世后,祁奚又荐了祁午。晋悼公又问:“这祁午可是你的儿子呀!”祁奚仍然回答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这就是名传千古的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

      孔子在典籍《诗·小雅》中称赞祁奚:“言惟有德之人,能举似已者也。”

      解狐为祁县东冀里人,为人正直廉洁,做官时也曾举自己的仇人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解狐,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其耿直倔犟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乃尔。

      祁午也是晋国当时著名的贤才,他“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质直而无流心”,任中军尉后,“军无秕政”。袁启疆称祁午“为诸侯之选”。

      左丘明在撰写《春秋左氏传》时慨叹:“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给祁奚以极高的评价。

      祁奚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栾盈之难”后,范宣子因羊舌虎(叔向弟)故,囚叔向。叔向谢绝了乐王鲋“吾为子请”的好意,希望祁奚能为他主持公道。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祁奚听说后,请求范宣子赦免叔向。他对范宣子说,叔向惠而有谋,是国家栋梁之才,以其弟之故而杀叔向,是弃国家社稷于不顾,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范宣子遂免叔向。祁奚所为,皆出自公心,所以事后他“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也明知祁奚是为了国家,并非偏爱自己,故不谢祁奚而还。可见,叔向对祁奚是十分了解的。

      在祁奚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祁氏。晋国祁氏一族还有许多分支,如祁成氏、祈夜氏、祈射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祁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祁氏正宗。

      祁氏族人大多尊奉祁奚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官吏祁父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祁父,是典籍《周礼》众描述的军制中掌管军事典制之重臣,一说是管理兵甲的司马。

      在西周军制中,主政不主兵的军事统领,称祁父,这在史籍《史记·谥法》中有明确注释:“治典不杀,曰祁。”后世的历朝历代,将犯了重罪后而不判处死刑的罪犯称作“祁人、祁案”,即源出于此。

      在祁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果大夫石祁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姬赤九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五年,宋桓公子御说二十二年,公元前660年),北狄君主瞍瞒兴兵进攻卫国。

      卫懿公在位九年,百般怠傲,不恤国政,最好养鹤,宫廷苑囿处处养鹤,有数百只之多。而且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下者食士俸。卫懿公如果出游,其鹤亦分班从幸,坐在车上,号曰“鹤将军”。举国上下,都对卫懿公大为不满。

      对此,大夫石祁子与宁速屡屡劝谏,无奈卫懿公根本就听不进去。这天,卫懿公正想带鹤出游,突然接到北狄人进犯的消息,急忙召集人马,准备迎敌。然而将士们懒散不动,而百姓们则纷纷逃避,皆不听招呼,好歹抓了百十个人来。

      卫懿公生气地问道:“狄人来犯,大敌当前,你们为什么不听命令?”

      百姓中有一老者说:“主公有一宝物,足可以打败狄寇,不用我们百姓。”

      卫懿公忙问:“什么宝物?”

      老者答道:“您的鹤将军呀!”

      卫懿公愤然道:“鹤怎么能打仗?”

      老者也愤然回答:“鹤既不能打仗,是无用之物,主公那么爱惜,却不爱惜百姓。如今狄寇来侵犯了,您才想起百姓来了吗?”

      卫懿公顿时脸红到脖子,说不出话来。他长叹一声,道:“唉!是寡人错了!”回头向石祁子说:“把所有的鹤都放了,寡人从此再不养这无用之物了!”

      探马来报:“主公,狄兵已杀到荥泽。”(今河南郑州北部)

      卫懿公大惊,出了一头冷汗,道:“狄兵如此神速?”

      石祁子道:“狄兵骁勇,不可轻敌,臣请到齐国求救。”

      卫懿公长叹一声道:“以前齐国就来帮过忙,可寡人没有好好谢谢人家。这次再去求救兵,人家能来吗?算了吧,寡人决定与狄人决一死战,胜则存,败则亡!”

      宁速奏道:“臣请率师御狄。”

      卫懿公道:“寡人不亲自挂帅抵敌,军士们还能英勇吗?”他解下身上所佩玉玦,交给石祁子:“爱卿,代寡人暂理国政。”又抽出一支箭,交给宁速说:“宁爱卿负责守城。国中大事,全靠二位爱卿了,寡人率兵前去,如不能胜狄兵就不回来了!”

      宁速道:“主公,臣愿一死,率兵与狄寇决一死战!”

      卫懿公道:“不要再说了,寡人主意已决。寡人喜鹤误国,罪行深重,苍天如存寡人,那就打败狄兵;否则,寡人将无颜面回来了!”

      石祁子泪流满面,道:“主公,臣等盼望主公得胜回来!”

      卫懿公下令,大夫孔渠为将军,于伯为副将,黄夷为先锋,孔婴齐为后队,卫军立即赶奔荥泽迎敌。谁知卫军将士们皆对卫懿公有怨,战时都不出力,与狄兵一接战便溃不成军。卫兵军心涣散,尽弃车仗而逃,卫懿公被狄兵团团包围起来。

      孔渠道:“事情紧急!主公可微服下车,混在士兵中脱身!”

      卫懿公长叹道:“寡人今日唯有一死,算是向全国百姓谢罪!”

      结果,黄夷战死,孔婴齐自刎而亡,于伯中箭身死,卫懿公和孔渠被狄兵砍作肉泥。卫军全军覆没。

      狄兵乘势进攻,兵临城下。宁速与石祁子见狄军强盛,如果抵敌,无异于坐待灭亡,二人商议后,决定保护卫侯宫眷和公子申趁夜乘小车出城,往东逃去。狄兵入城,见人就杀。顿时,百姓尸体成堆,血流成河。

      石祁子保护宫眷先行,宁速断后,见狄兵来追,宁速与之且战且走,到黄河边上,幸亏遇到宋桓公派兵来救援。狄兵见宋军来到,遂退回城中,将卫国的金银珠宝和粮食洗劫一空,又把城墙拆毁,满载而归。

      石祁子赶紧与宁速商议,国不可一日无君,遂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卫戴公。不料卫戴公原先就有病,再经过这次灾难的惊吓,登上君位不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宁速急忙赶到齐国去接公子毁。一见齐桓公姜小白,宁速叩头大哭,把卫懿公如何被杀,百姓如何残遭屠戮,都城如何被毁,财产如何被洗劫一空等等,诉说了一遍。公子毁听了,顿时昏厥了过去。

      齐桓公说:“卫侯养鹤而亡国,太不应该了!石大夫,你等在何处立国呢?”

      石祁子道:“臣等在漕邑已创立庐舍,迎公子回去即位。”

      齐桓公说:“看来只好如此了。”又对公子毁道:“公子回去吧,宗庙的所有器具,由寡人赠送,还有马匹、祭服、牛、羊、猪、鸡等,能带多少就带多少,由公子无亏护送。”

      公子毁叩首称谢,回到漕邑,先派石祁子到荥泽收了卫懿公的尸体,然后为卫懿公、卫戴公发丧,之后即位,是为卫文公。这时,整个卫国仅剩下兵车三十乘,百姓五千人,甚是凄凉。卫文公布衣帛冠,吃粗饭,喝菜汤,早起夜息,安抚百姓,甚得人心。齐公子无亏恐狄兵再来侵扰,便留下了三千兵马。

      听了公子无亏回来汇报卫文公复国之艰难,齐桓公连声叹息:“无道之君,害国殃民,卫侯死有余辜!”

      在石祁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祁氏、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祁氏,据考来自唐朝初期进入中原传教的阿拉伯人古都白丁,古都白丁后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出任大将军。

      古都白丁家族起初居住在新安郡(今安徽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期迁至扬州祁山一带(梅城),其在方志《扬州府志》中有记载。后有族人以居地祁门为汉化姓氏者,即称祁氏至今。

      回族祁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地区。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元朝时期甘肃地区西宁(今青海西宁)土司朵尔只失结家族、碾伯(今青海乐都)土司中的祁嘎氏家族皆为蒙古族人,元末明初归降明太祖朱元璋,成为当地蒙古族驻军首领。因西宁、碾伯皆地处祁连山地区,被明太祖赐汉姓为祁氏,属于帝王取其驻地名称赐改姓为氏。

      ⑵.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略》中记载,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落,通古斯语为“Duneheng”,蒙语为,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多冠汉姓为祁氏。

      ⑶.蒙古族道劳·道古森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孛尔只斤氏,蒙语为 ,是孛尔只斤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在明朝时期即已经冠汉姓为祁氏。

      ⑷.蒙古乞颜氏,蒙语为,源出蒙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乞颜部,在元、明时期皆已有冠汉姓为祁氏、齐氏、陈氏、秦氏等者。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奇德哩氏,满语为Cid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齐氏、祁氏。

      ⑵.满族奇塔喇氏,亦称奇特拉氏、祁他氏,满语为Cite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苏里(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松花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祁氏、齐氏等。有人考证与喜塔喇氏为同姓异写。

      ⑶.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果勒敏珊延阿林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多冠汉姓为祁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祁嘎氏,源出上述第八个渊源中碾伯(今青海乐都)的蒙古族土司家族后裔,后融为土族,其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取本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称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保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祁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25
  • 2011-03-25
  • 2011-03-25
  • 2011-03-26
  • 2011-03-26
  • 2011-03-26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