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26 15:29:02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黄帝之臣封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封子,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于他居于宁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称宁封子,也是陶器制作的发明者之一。

      传说,封子有一次用泥裹糊着捕来的鱼,放在火上烧烤,准备一顿美餐。不料因有他事而离开,直到数天后才归来。当他将泥鱼从灰烬中取出时,发现糊在鱼身上的泥已经被烧成坚硬的泥壳,用来舀水竟然滴水不漏,因此萌发了烧制陶器的念头,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烧制成功,他将其命名为“陶”。

      黄帝知道后大喜,任命他为陶正,专门负责烧制陶器,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封陶、宁陶。封子经过改造,发明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火窑,使制陶工艺大大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成批烧制陶器。

      后来,封子在烧制陶器时因窑顶坍塌而以身殉职。黄帝知道后非常悲痛,特命臣子仓颉料理封子的后事。仓颉将封子安葬在太行山山脉的北宁山中(今云台山)。

      在封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或官职为姓氏者,称封氏、宁氏、陶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封氏史称正宗,正确的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姜姓封氏族人大多尊奉封子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封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钜之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上记载,炎帝有个裔孙名叫姜钜,曾为黄帝之师。

      夏王朝时期,姜钜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后人称其开国君主为封钜、封父,其国称“封父国”,属于以地名冠称为人名。

      商王朝末期,在西伯侯姬昌采取军师姜尚之策逐步消灭商纣外围势力的进程中,封父国被西伯侯所灭亡。传说,封父国有两件国宝,分别是“繁若”和“大龟”。繁若,就是巨弓,大龟则是玉器,被西伯侯夺得后送给了纣王的叔父比干,后比干被商纣王残害而死,“繁若”和“大龟”从此不知下落。

      封父国灭亡之后,其国人分为两个姓氏群体,一为封父氏,一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姜姓封氏望族世居渤海(今河北沧县),是为沧州封氏(渤海封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庆氏一族,皆是大夫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封氏者,逐渐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公孙庆克,是东周时期第一位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支姜姓庆氏大家族,历任齐国大夫。

      在春秋中期,公孙庆克的后代中有一著名的历史人物名叫庆封,他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任上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庆封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齐国国政,不久这二人再分任为左、右相国。

      后因崔杼家族挑起齐国内乱,庆封就在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六年(齐景公姜杵臼二年,公元前546年)以弑君之罪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予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移居大夫卢蒲嫳家,整天花天酒地,荒淫无度,肆意享受,结果引起了齐国满朝对庆氏家族的强烈不满。

      周灵王二十七年(齐景公三年,鲁襄公姬午二十八年,吴王姬余祭三年,公元前545年),庆氏家族遭到田氏、鲍氏、栾氏、高氏诸多贵族势力的联合反对,庆封的亲信家臣卢蒲癸与王何二人趁庆封外出之机,合谋杀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只好逃奔鲁国。随即鲁襄公受到了齐景公的责难,庆封在鲁国无法继续呆下去,只得又南奔至吴国。

      当时,吴国君主姬余祭将朱方之邑(今江苏镇江丹徒)赐封给了庆封,在齐国的庆氏宗族闻讯后纷纷赶来吴国,相聚于朱方,自此,该支庆氏一族富于江南吴地。

      十余年后的周景王姬贵十五年(楚平王熊弃疾四年,公元前530年),楚国与吴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豫章之战”,楚国令尹屈申率军攻破朱方,擒杀了庆封,其族人分散于江南各地。 

      由于朱方之邑地近荆楚,因此庆封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有指地为氏者,分衍出一支荆氏。而其他庆氏族人后来在东汉安帝刘祜执政时期(公元107~125年在位),为避汉安帝之父、先皇太子、清河孝王刘庆(公元78~107年,被十三岁的汉安帝追尊为孝德皇帝)的名讳,纷改以先祖的名字“封”为姓氏、或改为贺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封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有相当一部分姜姓封氏族人尊奉庆封为得姓始祖,后与封子系封氏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穿封戌,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四年,公元前599年),陈国的上大夫、大司马夏征舒杀了荒淫无耻的陈灵公,自立为国君。

      周定王九年(楚庄王熊侣十五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讨伐夏征舒为名,出兵灭了陈国,随即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其国。楚庄王扶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之君,是为陈成公。

      周简王姬夷二十年(楚康王熊昭八年,公元前552年),楚康王再次出兵灭了陈国,之后,将陈国之境设为陈县,派遣自己的亲信大夫穿封戌到陈县戌边。 

      在古代的荆楚地区,“穿封”是形容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如大火一样暴烈,是一种名号,他真正的名字叫熊戌,是楚成王熊恽(公元前671~前627年在位)的庶孙。此后,史家皆称其为“穿封戌”。

      周简王二十五年(楚康王十二年,秦景公嬴石三十年,吴王姬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春季,也就是“向戎弭兵”、“豪门之会”的前一年,楚康王与秦景公联合起来攻击吴国、郑国。当时楚康王调集名将穿封戌率领驻扎在陈县的楚军与公子围所率楚军合兵,与秦军联军逼近吴国。

      秦楚联军在抵达吴国边境的雩娄(今河南商城)时,见吴国戒备森严,防守有道,无机可乘,遂放弃了攻吴国的计划。

      秦军撤回,而楚军则便兵锋一转,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在晋、楚两国之间一直摇摆不定的郑国。楚军骁勇,一举攻克了郑国的城麇(今湖北郧县),俘获了郑军的两员大将印堇父、皇颉。印堇父被作为战利品献给了秦景公嬴石,而皇颉则被押回楚国囚禁。

      据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侵郑。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楚国侵犯郑国时,郑军大将皇颉带兵守御,出城和楚军作战,大败。当时楚军的穿封戌和公子围都攻向皇颉,但穿封戌手狠马快,抢先活捉了皇颉。楚康王之弟公子围(芈围,熊虔,后世的楚灵王)要争功,便向穿封戌争要俘虏皇颉。穿封戌当然不给:“奇功一件,凭什么给你?”

      两人争执不下,便到楚国太宰伯州犁那里去评理。奸诈的伯州犁说:“这最好问俘虏自己。”于是叫卫兵把俘虏皇颉带来。

      伯州犁向上高举起一只手,恭敬地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这位是王子围,我国国君宠爱的兄弟。”然后,把手放低,向下轻轻指着穿封戌说:“这人名叫穿封戌,是我国边地的一个小县官。”之后,伯州犁盯着皇颉大声问道:“那么,究竟是谁把你捉住的?”

      皇颉见到伯州犁在介绍楚军二将时的手势和语气,明显大不相同,心里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便趁机逢迎,撒谎道:“我皇颉遇到王子,就大败被俘。”

      伯州犁摊开手对穿封戌说:“得,连俘虏都说是被王子抓的,这功劳当然就是王子的喽!”公子围更是得意洋洋地对穿封戌说:“想跟我抢功?没门儿!”

      穿封戌大怒,火暴脾气就上来了,他拔出佩剑就冲向公子围:“你这个卑鄙的小人!”身边的人连忙将他抱住,此事一直闹到楚康王廷下。

      楚康王心知肚明,就将功劳二一添作五:两人都评功,都赐宴,都封赏。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但公子围仍然忿忿不平,认为兄长未向着自己,这给事后他弑杀兄长、篡夺王位埋下了伏笔。

      出于这个历史事件,后人形容那些通奸作弊、利用权势故意颠倒是非之行为举动,就叫作“上下其手”。

      在穿封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穿封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方氏、穿氏、袁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封氏族人皆尊奉穿封戌(熊戌)为得姓始祖,只有该支封氏的姓氏读音作fāng(ㄈㄤ),且不与姜姓封氏合谱;其分衍的穿氏则读音作yuān(ㄩㄢ),后有以谐音字简笔为元氏、原氏者,但读音仍作阴平的yuān(ㄩ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封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封人,是西周初期即设置的官位,负责管理国境,以及积土施治堤垣等,汛期兼有水工之责,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平时归于司徒之属。到了春秋时期,封人则专职掌管各诸侯的封地之疆界。

      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封人,掌设王之社祤,为畿封而设之。”

      在封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封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是贲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是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贲氏改为汉姓封氏,后入汉族,且在隋朝时期成为毫门大族,其后代子孙皆称封氏,望族居于洛阳郡(今河南洛阳),是为洛阳封氏的主源之一。

      该支封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封弥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封弥史,是两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隶属于封弥院,在大辽、西夏、大金、蒙古、高丽、大理、安南等国中亦均有仿设。

      封弥史专职负责在贡举之时进行弥封之事。凡贡试、举试的考试卷,皆进行点数登记,然后密封姓名、截去卷头,转送至誊录所。待考评官评阅试卷、定出优劣之后,再次密封,后送至密封所定等次,发送给复考官。最后取中填写榜文时,再由封弥史予以拆封,验视考生姓名。

      在封弥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封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另外,其时西夏、辽国、金国等之廷官中亦有相应官职,后也汉化称封弥氏者,后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如今朝鲜、韩国中的封氏一族即是。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满族、回族、土家族、白族、苗族、彝族、高山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16
  • 2011-03-18
  • 2011-03-16
  • 2011-03-18
  • 2011-03-16
  • 2011-03-18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