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25 11:16:02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有莘氏,出自上古时期东夷族有莘氏部落贤者伊尹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有莘氏改为计氏。”

      有莘氏,亦称有辛氏,为上古时期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东夷族的一个部落。改称为计氏的,出自有莘氏部落的贤人伊尹。

      据史籍《吕氏春秋》记载:有莘国的一位叫先氏的女子在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空桑)里拾到一男婴,就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把男婴交给他的厨师抚养。

      随后有人追查这一婴儿的来历:婴儿的母亲在伊水边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告诉她:“如果看见家里的石臼出了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晨,她果然看见石臼出了水,就赶快喊邻居们跟自己一同逃命,当她往东走了十里后,忍不住回头一看,家居之处已是一片汪洋,但这一回头不要紧,她的身体也立刻就变成了空桑。后来,有莘国君便称呼这个男孩为伊尹,小名阿衡。

      伊尹成为了有辛氏家族的奴隶,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求知,擅长烹饪,颇有才华。亚圣孟子曾赞叹:“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本惟精惟一之旨,严非道非义之防,于驷弗则明于大,一介不取则明于小,而节既凛然。当未离莘野时,早以天下为己任。有身任而去夏归亳,入门而遇鸠房。尹之心志、昭然,终始以天下为己任。”

      商汤听说伊尹有才,便以高额钱币聘之,而有辛氏部落首领留而不放。后来,商汤又想了一个计谋:向有辛氏求婚。有辛氏首领答应了这门亲事,把女儿嫁给了商汤,商汤要求伊尹作为陪嫁,这样,伊尹也来到了商汤那里。

      伊尹当时看到夏朝国君桀十分残暴,王朝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以“烹饪做汤”的道理劝说商汤伐夏救民。商汤王接受了伊尹的计谋,任他为国政,由于伊尹计谋百出,设政深远,因此又称计公。据史籍《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阿衡欲于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从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在伊尹辅佐下,商汤的名声越来越大,夏桀暴政下的人们都对他“心向往之”。

      商汤的一系列举措被夏桀察觉,就把商汤召到都城关押起来。伊尹成竹在胸,派人给夏桀送去十位美女和大批珍宝,见了美女的夏桀心中大喜,遂把商汤放了回去。

      商汤回到南亳后,加紧了扩张自己势力的过程。伊尹为商汤出谋划策,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攻夏都”的灭夏政策。在此策之下,商汤首先发兵攻占了夏之属国葛(今河南宁陵),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经过多年征战,约在公元前十八世纪,伊尹终于辅佐商汤灭了夏王朝,以南亳为都,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后,伊尹以其雄才大略、精通治国之道,又辅助商汤“铸金钱,制礼乐,定献令,迁九鼎于商都”。铸金钱,以便于人们进行物资交易;制礼乐,即制定国家礼仪、国乐,使整个国家达到文明有序;定献令,就是制定国家法律法规,惩治坏人,使统治者廉正爱民,百姓安居乐业。商汤称伊尹为“元圣”,意思是说伊尹是最高尚、最伟大的圣人。

      伊尹先后辅佐了商汤、外丙、仲任、太甲、沃丁五个帝王。他常用“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的道理教育每一代商王。第四位商王太甲即位后,曾不修德政、胡作非为,伊尹便毅然放逐了这个国君太甲,让他闭门思过。这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尊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商汤墓地。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悔过自新,改恶从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成归殷,百姓以宁。”

      伊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民间的厨神、中医药学始祖。

      在史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他通过说怎样做汤,让汤王明白了只有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才可得天下,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的道理。商汤喜膳,伊尹便经常借汤王询问饭菜的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有一次,他对商汤说:“做菜既不能太成,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伊尹在当厨师期间,看到人们为了医病吃中草药的叶、稞、根,很难食咽,就用陶器煎草药汤液帮人治病。伊尹被后人尊为是人类利用陶器将药物合剂浸泡,煎煮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药液剂的始祖。据典籍《甲乙经·序》中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据文献《中药学》记载:“商代伊尹始创汤液,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并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由服食生药转化为熟药。并能把多味药物配合成剂,便成为中医药剂型。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合之,且发扬光大。因为该类重要汤剂起源于商汤时代,又出自商汤开国宰相之手,故把药液命名为“汤液”,是华夏民族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一直到了商王沃丁子绚执政时期(公元前1684~前165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76~前1548年在位),伊尹寿百岁而逝。伊尹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商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葬于都城南亳(今河南商丘西南部),称“商元圣墓”。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沃丁之时,伊尹卒,即葬伊尹于亳。”在方志《商丘县志》中也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制葬于亳,即其地也。”在史籍《通鉴外记》中对伊尹生卒也有记载:“生于空桑,卒葬南亳。”在方志《虞城县志》中也载:“伊尹助成汤建立商朝,后力佐五帝,百岁卒,帝沃丁以天子礼葬于南亳南郊”。

    如今,伊尹墓四周有高大的古柏二百多棵,茂密荫森,方圆十里可见。伊尹墓高三米,周长四十六米,其坟、林、祠占地一万四千平方米。墓前刻有“商元圣墓”的墓碑已斑驳不清,留下世人摩擦的痕迹。

      传说,伊尹逝世后,人们为怀念他的功德,常去他墓前凭吊,用祭品在墓碑上擦磨,祈祷他的英灵。后来,逐渐演变为用烧饼擦磨墓碑,人吃了可以祛病消灾。就这样,时间久了,墓碑被磨得光滑其且字迹不清。这虽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却反映出人们对良知的呼唤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伊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计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计氏、公氏,亦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伊氏、尹氏等,子孙后代繁多,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商王朝时期,在胶东半岛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计国,故址在今山东省青岛市所辖胶州市一带,传说是大禹的后人被历朝历代君主所封之方国。

      到了商王朝末期,西伯侯姬昌按太师姜子牙之谋有计划地削弱殷商王朝势力的过程中,商王朝的各诸侯国逐渐被周族吞灭,计国也在其中。

      古计国灭亡之后,其国王族后裔子孙及一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以资纪念,称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为笼络前朝历代遗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后裔于青州之莒地,建起莒国。

      莒国之境在早先北邻东武(今山东诸城),西至蒙阴(今山东蒙阴),南邻阳都(今山东沂南),东临北海,而国都则立于计斤(今山东胶县),即左丘明在《左传》中所记载的“介根”。

      在春秋时期,莒国迁都于莒地(今山东莒县),曾一度是在齐国、鲁国之外山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山东半岛上的向国、杞国、渠丘国、齐国、鄫国、鲁国、邾国等诸侯国之间一直不停地发生争战,一直到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齐宣公姜积二十四年,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发动击灭莒国之战,莒国就此灭亡。但楚国实际上距离莒国过于遥远,在管理上鞭长莫及,因此在大肆抢掠一番后撤军,莒国之地被齐宣公轻松占取。

      后来,在莒国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六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六计,实际上就是小宰的俗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其主要职责就是以“廉”位标准,时刻监察各级政府官员的治政情况,相当于后世历朝历代的监察御史,或二十世纪七十~九十年代中国香港地区廉政公署中的那些铁面无私的官员。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小宰以六计弊羣吏之治。弊,断也。六计,谓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为本,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也。”

      在小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六计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越国谋士辛研,属于以先祖别号为氏。

      辛研,字文子,即辛文子,后名计研,他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传说其先祖为晋国的一个出亡公子,因权力之争而流亡于宋国,后裔又从宋国迁往吴、越之地,其中的辛文子迁隐在越国。

      辛文子起先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学问广博,尤其精于计算。

      后辛文子出任了越国大夫,曾向越王句践提出“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十项经济政策,劝句践修武练卒,防患于未然。由于他善于计算运筹,后人尊称其为“计然、计研”。

      据说:计然是老子的弟子,精熟道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七种实用谋略,史称“计然七策”。

      “计然七策”的核心内容就是:

      1.晋宝之策:向敌国不断捐赠货币宝帛,以取悦其君臣,丧失对自己的敌视心理;

      2.套贾之策:不间断地出高价收购敌国的粮食,使其民生积聚空虚;

      3.容步之策:进奉美女以施容步,以迷惑敌国君臣的心志,令其糜烂而无暇于国政;

      4.耗国之策:派遗巧工,给予良材,唆使敌国不停地构建奢豪宫殿游庭,以消磨敌国的财政基石;

      5.进谀之策:晋献高智商的阿谀之才为其臣,以迷乱敌国的谋政;

      6.离间之策:施反间计,分化其君臣之间的关系,迫使其忠臣自戕,以削弱其辅佐之力;

      7.积强之策:自己积财练兵,以反承其弊,施以敌国的恶谋,自己坚决革除。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实用颠覆战略理论。有史书说这是越国重臣文仲的计谋,不过从文仲一生的表现来看,其断无此能。传说,范蠡曾师从于辛文子,学习并掌握了这个“计然七策”,后只用了其中的五策,便使越国强盛一时,并最终将越王句践推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

      如今,“计然七策”早已被中华子孙抛弃在故纸堆里,但却是当今所有敌对国家用来攻击这个世界上唯一抗打着社会主义红旗的中国的最主要、最持续的战略手段,而且卓有成效。

    在计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计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计簿,是计史令的俗称,原来是一种各州、邑的计帐史册,由地方官员掌管,具体负责核计各类帐目的官吏称计史令,因此俗称为“计簿”。

      计簿起初为春秋时期鲁国特有的官吏,后为逐渐成为两周时期的各诸侯国均仿设的官位,是中央王朝掌握各地经济状况的主要凭据,也是各大小诸侯国的经济核心。

      在史籍《左传·昭二十五年》中就记载:“臧会逸奔郈,鲂假使为贾正焉,计簿于季氏。计簿,诸州计帐也。”

      计簿,在后世多改称“主簿”,亦是重要的地方官制之一。

      在计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计簿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计氏、簿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计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计相,亦称计籍,是秦朝时期由宰相李斯设计的一种官职,分三部,即司计、典计、掌计,专职掌管全国的各类籍目,包括人口户籍、农粮牲畜、地亩丝帛、山林水产、税收出付等等,是中央王朝的重要官职之一,到汉朝时期,计相职权愈重,合有如今国家统计局、审计局之职能。

      在史籍《史记·张丞相传》就有举例:“张苍迁为计相。专主计籍。之属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给衣服、飮食、薪炭。”

      在计相、司计、典计、掌计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满族通谱》记载:

      蒙古族计喇穆特氏,亦称济喇敏鄂玛特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laminemat 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计喇穆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计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计布出氏,亦称吉布褚氏,满语为Gibuc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计氏。

      ⑵.锡玛喇氏,亦称锡玛拉氏,满语为Simara Hala,世居额楚(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北岸),后多冠汉姓为纪氏、计氏等。

      ⑶.满族纪佳氏,满语为G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成为满族的脱谱姓氏之一,少有记载。后多冠汉姓为计氏、纪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计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04
  • 2011-03-08
  • 2011-03-08
  • 2011-03-08
  • 2011-03-09
  • 2011-03-09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