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18 15:36:00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八个儿子姬处,属于以国名为氏。

      姬处,即西伯侯姬昌的第八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弟十人中的老八,母亲是太姒。

      根据《姓纂》和《广韵》等书的记载,霍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二世纪末至前十一世纪初。

      殷商王朝末期,商帝辛子受辛暴虐无道,被称作“纣王”。西伯侯姬发于商帝辛子受辛三十二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率领八百诸侯发动了“牧野之战”,灭了商纣,建立了西周王朝,立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号周武王。

      之后,周武王既要让商王朝的诸多贵族、遗民得到安居,又要提防他们叛乱,于是就封自己的三弟姬鲜至鄘(今河南卫辉),后改封在管(今河南郑州),称管叔鲜;封五弟姬度至蔡(今河南上蔡),称蔡叔度;封八弟姬处至邶(今河南汤阴),称邶叔处。三者的战略地理分布正好将殷商贵族相对集中居住的朝歌地区(今河南淇县)紧紧围控起来,以监管那些殷商贵族,因此,历史上称其为“三监”。

      周武王二十九年(公元前1104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只有十二岁,王朝便由四叔周公姬旦、九叔康公姬封、十一叔召公姬奭、十五叔毕公姬高这四位贤良之臣辅政,由周公旦、召公奭主理内外朝政。

      管叔鲜、邶叔处二人对周公旦主持朝政十分不满,便勾结蔡叔度一起反对周公旦,并收买了一些人在年幼的周成王和召公奭面前进谗言,诬陷周公旦要篡政作乱,以至于周成王和召公奭决定要杀周公旦,吓得周公旦赶紧逃离了糕京,然而诸侯们谁也不敢接纳他,周公旦想起年幼时多蒙王师鬻熊的照拂,于是就躲到了荆楚之地。而居于邶叔处所辖之邶地的纣王之子邶候武庚和弟弟禄父则乘周王室内忧外患之机,策动管叔、邶叔、蔡叔三人,发动了殷商遗民以及东夷、淮夷、徐戎等三十多个方国从胶东半岛至江淮流域范围内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后来,周成王在史正封存的铜盒子里发现了两封周公旦的祭天文书:一封是周武王病重时,周公旦焚表祭天甘愿以身替死的卜辞;另一封为自己生病时,周公旦剪掉指甲,剃光毛发,恳求上天要替成王去死的卜辞。周成王看到这两份祈祷的卜辞,深受感动并悔悟过来,流着泪说道:“谁说周公要作乱呢!”待查明原来是三监和纣王之子的阴谋后,杀了那些进谗言的人,派人把周公旦迎接回来摄政。

      周公旦回朝后,立即留下召公奭、康公封、毕公高掌理王朝内政,自己则亲率大军四处征讨叛乱,出征前还作了一篇著名的《大诰》。之后,周公旦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方将叛乱平定,捕杀了罪魁祸首管叔鲜和武庚,废流放邶叔处至霍地(今山西临汾霍州),废黜蔡叔度为庶民,终于使西周王朝真正稳固起来。

      邶叔处被流放至霍地之后,周成王改由其子姬仲贠继任其爵位,但降侯爵为伯爵,改建霍国,姬仲贠被史称“霍伯仲贠”,由此,史籍中一般皆改称邶叔处为“霍叔处”,简称“霍叔”,这就是姬处其人“由邶而乱,终废于霍”的历史全过程

      霍,以其境东部有霍太山而得名,地处晋中盆地汾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裕,由于其境内有一条彘水,是汾河的支流,故而又名彘国,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的白龙镇陈村一带,其境在西周时期大多为北狄民族活动。

      到了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由于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酷吏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周王室贵族和平民们的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发动南征淮夷、荆楚的战争,在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西戎)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矛盾加剧,曾臣服于西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最终引发了在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爆发的大规模“国人暴动”,周厉王被国人赶出镐京(宗周),只好越过黄河躲到霍国,再也不敢回朝。从此,西周王朝由卿大夫周公姬定、召穆公姬虎二人主持朝政,史称“共和行政”。在“共和行政”期间,周定公和召穆公没有另设王位,王室君主位空。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才开始有了编年史。西周共和行政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霍国病逝,逝世后被葬于彘水河畔的高地上(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三教乡),周定公和召穆公这才扶立周厉王之子姬静(姬靖)继位,是为周宣王。

      霍国从霍伯仲贠建国开始,历经霍伯家重→霍静叔带→霍伯安叔→霍伯将→霍君问→霍伯角→霍伯光→霍伯福等君主,其后有一段历史缺失,至少有九~十二代君主失载。由于其历代君主逝世后皆葬于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白龙镇陈村一带,因此有待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结果。

      一直到了春秋时期,霍国传至姬求为君主,即霍伯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自称“霍公”。

      当时,霍国的紧邻晋国君主为晋献公姬佹诸,这是一个有强烈扩张野心之君,一直垂涎霍国的土地和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得知霍伯求自称霍公后,便借口霍伯求私自升爵大违典制,是对先祖不尊的谋逆,因此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出兵,一举灭了霍国,理所当然地顺手将其境归入晋国为霍邑,霍伯求也因此被史称为“霍哀公”,逃到了齐国。

      不料,正当晋献公得意于吞灭霍国之时,晋国全境却发生了大旱,灾难惨重。晋献公赶紧派人占卜,结果祭司占卜后说:是因晋献公灭了霍国,因此得罪了霍太山之神,遂降罪于晋国,故而有此大旱之灾。于是晋献公只得又派人将霍哀公从齐国找回来,请他负责对霍太山神的祭礼事宜。

      霍国亡国之后,霍哀公的后裔子孙及其王族和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霍氏正宗。

      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八年(金宣宗完颜·吾睹补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霍国故地被金宣宗改为霍州,其名一直沿称至今。

      姬姓霍氏族人皆尊奉霍叔处为得姓始祖,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uǒ(ㄏㄨㄛˇ),今读作huò(ㄏㄨㄛˋ)亦可,且不与嬴姓霍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东梁国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霍阳山,是西周时期王室上秦仲后裔的嬴姓封国,即东梁国内的一个地方。

      周宣王姬静(姬靖)四年(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上大夫,率军进攻西戎,结果秦仲在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与西戎的战斗中被杀。周宣王又任命其儿子嬴也等兄弟五人继续领军讨伐西戎,最终获得了胜利。

      周宣王闻捷大喜,以功封嬴也为西周故地周原之主,晋公爵,建秦国,是为秦庄公。再将嬴仲的小儿子嬴康封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以地名定为梁国,伯爵,史称其为梁伯。

      史家为了将春秋时期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姬唐所封之梁国(今甘肃陇西)与嬴康的封国区分开来,在史籍中称嬴康之梁国为“东梁国”,而称姬唐之梁国为“南梁国”,至于战国时期魏国因在中期曾定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而称的梁国,称之为“魏梁国”。

      东梁国都城南方有一著名的霍阳山,其周边一地区在古代皆以霍阳山为标识称作“霍”,即今岘山地区,以今俗称铁顶山为标识,属于太行山脉系。由于东梁国与第一个渊源中的霍国相邻,因此要特别注意其与山西临汾之“霍”的区别。

      到了春秋时期晋献公姬诡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公子夷吾(姬奚齐)在著名的“骊姬之乱”中避难逃到了嬴姓东梁国(今陕西韩城),得到梁国君主的保护,梁伯还把自己的女儿梁嬴许配给公子夷吾,后来梁嬴还生下了两个孩儿:男子取名为姬圉(即后来的晋怀公),女子则取名为姬妾。当时,还有一位晋国公子重耳避难在秦国,受到秦穆公嬴任好的热情款待。

      这位梁国君主梁伯好大喜功,大肆征集民工在封国内兴工土木、建造宫室,搞得百姓们悲苦不堪、怨声载道。于是在周襄王姬郑十一年(秦穆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军袭击了霍阳山,使得亲戚梁国迅速土崩瓦解。

      战国史家左丘明在《左传》中明确指出:这是由于梁国的民众不堪梁伯役使,所以在秦国来攻之时根本就无人组织抵抗,民众甚至还欢呼秦穆公来“解民于倒悬”,以致梁国为秦国所轻取。

      在史籍《春秋左氏传·哀公四年》中记载:“袭梁及霍。梁南有霍阳山,蛮子之邑也。”在史籍《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记载有“会于霍。”

      秦穆公吞灭了东梁国之后,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岸边,这个举措自然引起晋惠公的不满,随即引发了晋国与秦国的反目。秦穆公当时还不愿意树立晋国这样一个劲敌,于是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晋惠公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逝后,即护送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争位,扶持其为晋国君主以防患于未然,公子重耳由是成为后来第二位春秋霸主晋文公。果然,终其晋文公称霸的九年中,平定了周王室的“王子带之乱”、吞灭了原国、与楚国之间展开了“城濮大战”、与北狄之间发生了“箕之战”等,仅只向东南方向扩张势力,就是未与西北方的秦国有任何冲突。

      东梁国被灭后,其王族贵胄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梁氏,而普通平民则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霍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霍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亦称之为霍之氏正宗。

      嬴姓霍氏族人皆尊奉嬴康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且不与姬姓霍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汉朝时期负责管理霍山的令尹,是个古老而传袭很久的官职。

      霍山,就是著名的南岳衡山,亦即古称的天柱山。史书记载:“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

      南岳衡山至所以称作“霍山”,是因为在上古代人们以南方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释:“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在史籍《风俗通义》中也解释:“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

      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时丽朝历代皆在五岳之上设有令尹,以敬畏神灵,维护帝势,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即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渊源繁复,不可一论,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è(ㄏㄜˋ),今读作huò(ㄏㄨㄛˋ)亦可。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后梁、后唐两朝骁将霍彥威,属于冒姓为氏。

      彥威,在唐末吃人魔王秦宗权(公元?~889年待考)作乱时成为一名孤儿,被后梁政权的著名骁将、洺州曲周人霍存所收养,遂冒姓为霍氏,从此称霍彥威。

      霍彥威一直跟随霍存,骁勇善战,曾在与后唐军队的战斗中被射瞎一目,仍勇猛不减,立有很大战功,备受后梁太祖朱温的赏识。

      在沙陀族朱邪氏家族首领李存勖于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灭后梁政权,建立后唐政权之后,也深爱霍彥威勇武,特别在崇光殿高宴招待他,并说:“过去在战场上,你可是我的劲敌呀,今天能陪我饮酒,我很高兴。”并赐其名为李绍真。以后,李绍真在抗契丹、平叛乱等战役中皆立有大功。后唐庄宗死后,以霍彥威为首的一批大臣拥立李嗣源为后唐明宗皇帝,从此之后,国内外大事皆取决于他,权倾朝野。

      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彥威病逝,当时正在青州打猎的后唐明宗闻讯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举衷一月之久,并追赠彥威为太师,官至极品,谥曰“忠武”。

      在霍彥威的后裔子孙中,分为两个姓氏家族:一部分人皆称霍氏,另有一部分人则称李氏,二氏同宗同源,霍氏的姓氏读音作huò(ㄏㄨㄛˋ),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羌民族姐羌部郝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据史籍《太平寰宇记》记载,汉、唐时期,西北武都郡一带(今甘肃成县以西、礼县以南)有白马氐羌,是西北游牧民族之一。

      到了唐朝贞观时期,白马氐羌被称作“武都郡蛮”,有七大姓,随着西突厥的灭亡,武都郡蛮归附于大唐王朝,其中之一的姐羌部落酋长为郝氏,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汉姓为霍氏,姓氏读音作huò(ㄏㄨㄛˋ)。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北元官吏和尼齐,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有归附的北元官吏名叫和尼齐,明成祖赐其汉名为霍丘,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称霍氏至今,姓氏读音作huò(ㄏㄨㄛ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避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名讳,改称霍邱。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霍岳罗氏,亦称和岳啰氏、瑚岳罗氏,蒙语为,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yolo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霍罗氏皆冠汉姓为霍氏,姓氏读音皆作huò(ㄏㄨㄛˋ)。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噶尔噶斯氏,满语为Gargas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沈阳),所冠汉姓即为霍氏。

      ⑵.满族霍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洪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霍氏、何氏、石氏等。

      ⑶.霍托罗氏,亦称辉图氏,满语为Huotolo Hala,后多冠汉姓为霍氏、包氏等。

      ⑷.古代女真族称女婿为“Huohehui”,汉字即“霍和辉”,因此有入赘姑爷干脆就称霍和辉氏,满语为Huohehui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其后裔子孙中有改汉姓为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霍氏的姓氏读音皆作huò(ㄏㄨㄛˋ)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霍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21
  • 2011-03-10
  • 2011-03-21
  • 2011-03-16
  • 2011-03-22
  • 2011-03-16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