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儿子爱家乡,道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推动道真房地产快速发展。”在近日召开的道真自治县林达·阳光家苑楼盘推介会上,贵州林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武林以“农民的儿子”自称,用浓厚的道真方言,表达了他支持道真建设的宏图大志。
外出打工学本领
杨武林1974年2月出生于道真自治县三桥镇夏家沟一户农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种植农作物是他家唯一的经济收入。中考失利之后,他没有选择复读,而用他幼小的肩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但他并没有选择和父辈一样单靠农业为继的生活方式,而是做起了小生意。其间,他种过烤烟,和朋友合伙开过小厂,但微薄的收入与艰辛的付出不成比例,尤其是信息的封闭使他强烈意识到: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走出大山。
“这段经历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是艰苦的环境使我对生活有了很深的认识,也培养出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一种品质,这些品格在后来的创业过程及生活中也一直影响着我,这也算是没有收获的另一种收获吧”,杨武林回忆道。
1993年初,杨武林决定去北京打工。
因个头不高,年纪又小,打工的生活让杨武林四处碰壁。不过他精灵能干,肯动脑筋,干起活来十分卖力,深得工友和老板的信任。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辛,但胸怀大志的杨武林始终没有退缩,白天在工地里埋头苦干,晚上当其他工友都出去轻松娱乐时,他却躲在工棚里钻研建筑理论知识。就这样,四年之后,只有初中文化的杨武林会看图纸、绘图纸,学会了一套精湛的建筑技能,职务也从小工到组长,再到中层管理。
积累经验勇创业
1997年4月,杨武林开始以小班组的形式承包工地,这是他创业生涯迈出的第一步。刚开始做小承包的时候,队伍只有几十人,条件比较艰苦,资金少,没有客户网络,管理经验相对欠缺。但机会也总是留给勤奋及有准备的人。经过长期的总结和摸索,队伍逐渐稳定并走上正轨。2003年,弟弟杨武勋大学毕业加入了哥哥的建筑行业,他们的建筑队伍也发展到800多人。但由于没有自己注册的建筑公司,只能以其他公司名义承包工程,做一些小规模的建筑,赚不了大钱,还要处处受制于人。2004年,杨武林在贵州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第一家落户北京的贵州建筑公司——贵州省林达建筑公司。2005年公司获得一级资质证书,企业固定职工迅速发展到1500余人,每年施工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发展到几十万平方米。
在北京,杨武林接手了数十个上千万元的大工程,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影视基地,所有工程高质高效完工,这在行业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并和北京城建北方公司、北京城建集团、福城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杨武林说,建筑行业很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对于普通的合作伙伴,可能一旦对方有困难,往往采取的就是要账这种极端措施,这样无凝是给合作方雪上加霜。而林达公司,一直坚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在对方有困难或资金紧缺时,总是能共渡难关,这样也给林达赢得了忠实的合作伙伴。同样,对方只要有好的项目,肯定首先会想到林达,这也是为什么到处没有工程,林达仍然能顺利接到工程的原因,客户就是这样积累的。
回乡投资建“家园”
经过几年的打拼,杨武林的林达房地产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贵州员工就有3000多人,近两年年产值都在2个亿左右。而这时的大老板的杨武林却有了返乡投资创业的想法。“我是土生土长的道真人,回乡创业是我多年的梦想,现在林达公司有这个实力回道真发展,当然我也看到了当前道真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我在搞好自己企业的同时,更应该尽一份自己对家乡的责任。”2008年,公司派副总经理杨武勋回贵州考察后,在遵义成立了公司——遵义富城公司,首批房地产业务是承建道真一小区开发。
2008年7月,杨武林的公司竞拍到道真县城区一块40亩的土地,当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高峰时期,杨武林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等待观望,他觉得“危”中有“机”。人弃我要,大胆决策小心求证的观念使林达房地产公司开始施工。据悉,林达的建筑员工大都是2008年金融危机下返乡的当地民工,月工资2000元以上。
目前,杨武林的林达房产公司有11个项目在全国各地同期建设。秉承“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宗旨,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发展壮大,林达公司在北京房地产产业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与城建集团、中建集团、大龙建设集团等单位合作,承建高层建筑达100多万平方米,其中大批工程获奖,同时在利比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承接业务。特别是2007年参与北京奥运工程建设,北京奥组委授予贵州林达劳务有限公司“优秀劳务队”荣誉称号。2008年,道真自治县评选他为“创业标兵”。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