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中华娇子 > 苗族 > 正文 苗族
    收藏家李寸松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11-8 15:53:38 】

    泥香的守望——民间艺术研究、收藏家李寸松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是民间艺术的研究者、收藏者。他花费了60余年的时光,走遍了中国所有的民间玩具的产地,他收藏的历代民间玩具珍品达一万余件,出版了十几部相关的著作和画集,他就是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收藏家、学者李寸松先生。
        我和李寸松先生没见过几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曾是解放日报·劳动报的编辑。1980年,他来上海出差,住在报社的招待所,这是他的“老娘家”。那天,他拿着一只硕大的风筝来到报社办公室,令我感到好奇。他说:“这是一只有年岁的老风筝,上一代民间艺人做的,我要带回北京收藏。”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对民间艺术的酷爱和痴迷。从1996年开始,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美编主任许涿,每年出版一本印    有民间生肖玩具的年历,文化品位极高,又好看又好玩。其中大部分民间玩具均出自李寸松先生的藏品,令我感叹不已。今年初夏,我怀着敬慕的心情走访了李寸松先生在北京的寓所,也就是他耗尽了毕生精力,藏有丰富民间玩具珍品的“泥香室”。
        李寸松先生的家在朝阳区一幢普通的多层建筑里,三楼是住房,四楼是民间玩具收藏室。李寸松先生今年81岁,身体还不错。他生于1927年,1947年入党,在国统区从事党的版画、漫画创作。五十年代初任解放日报·劳动报编辑。1953年调到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2003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生成就奖。一提起民间玩具的研究和收藏,老人便目光炯炯,精神矍铄。他说,民间玩具是好东西,40年代就开始收集,那时几分钱,一毛钱就能得到心爱的东西。
        我抬头看到黄苗子先生题写的“泥香室”三字,便问,这泥做的玩具究竟有啥好?老人略略思索便条理清晰地说了三条。
        第一,它的历史悠久。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远祖,为生存而渔猎,为引诱鸟类学鸟叫,因而创造了陶埙。于是埙也成了当时孩子们的玩具。这就是后世民间玩具的远祖。
        第二,各地的民歌、音乐、戏曲等民间艺术,各有各的腔,各有各的调,各有各的地方风格。民间玩具也是各有地方风格,山西的不同于山东的,湖南的不同于湖北的……而这些百花齐放的地方风格,集合在一起,又汇成了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民族风格。
        第三,民间玩具是历代人民创造的。其中的精品,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千锤百炼的结晶。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又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简炼而丰富,夸张又合理,达到了“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太少”的绝妙境界。例如一只泥青蛙,仅在白底色的蛙背上画了三道绿,底坐应是绿色的荷叶,而聪明的艺人为了突出青蛙而涂上鲜艳的红色。
        这有些类似齐白石的画,寥寥数笔,看似信手挥洒,却是形神俱备。有些人以为民间玩具是些“小玩意”,而忽视了它的“小中见大”。这是一种误解。李寸松先生一席谈话,令我们受益匪浅。接着老人邀我们去四楼看看他的收藏室,屋里全是一排排铁箱子,编好号,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每个箱上都标明藏品的名称、年代、产地,那是老人一生的心血。
     他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最早的有新石器时代的,有元代、宋代的,还有台湾、西藏的。因为体力有限,一时取不出来让你们欣赏。接着老人静静地坐在铁箱前沉默了,似乎又回忆起收藏这些珍品时的许多故事。好久,他才转过脸,对我们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出一本精品画册。因为这些民间艺术既古老又现代,年青人也会喜欢的。”
        令人欣慰的是李寸松的女儿李友友已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她从天津美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民间艺术的研究、整理,已出版多本介绍民间艺术的著作。她任教于大学美术专业,她可以把父亲对民间艺术的挚爱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人。

    下一篇:没有资料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