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邵姓形成
邵姓的形成主要有三:
出自姬姓
为黄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出自居邑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à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出自芈姓
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2011-03-08虎
2011-03-09杨
2011-03-10古
2011-03-09哈
2011-03-10赛
2011-03-09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