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26 11:37:42 】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衎之,字乐父,公子衎的孙子以乐为姓,分为二枝。其一为夷父须。据《姓纂》、《急就篇》等记载,衍子倾父泽,倾父泽子夷父须,夷父须以祖父衍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另一支为衎的孙子乐莒之后。据《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载,乐莒在宋国任大司寇,其职责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左传中最早出现乐姓的是文公七年乐豫,为宋成公司马,曾阻止宋昭公杀死群公子。
      乐莒的后裔子孙称商丘乐氏,夷父须后裔的乐氏 称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战国著名军事家乐毅奉夷父须为祖。
      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生卒年待考,中山灵寿人(今河北灵寿),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国攻破中山国,乐羊的祖先成为晋国之民。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乐羊先祖及其后代逐渐成为了魏国的臣子。传到乐羊,初为魏国宰相翟璜的门客,他精通兵法,勇猛能战。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子(中山国君)姬窟发兵侵犯魏国,翟璜便向魏文侯魏斯举荐乐羊,力保乐羊为魏军大帅。乐羊大败中山国。魏文侯重赏乐羊,封其食邑在灵寿。乐羊逝世后便葬于灵寿,从此乐羊的子孙便世代定居在那里。
      子姓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争鸣:
      据本书考证,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世本》有记载:“宋戴公生东乡克,孙乐喜为司城氏。”
      按史籍《左传·襄九年》中的记载:“乐喜为司城。”在典籍《礼记·檀弓》中疏引《世本》记载:“宋戴公生乐甫术,术生石甫愿绎,绎生夷甫倾,倾生东乡克,克生西乡士曹,曹生子罕喜。”
      乐喜,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宋国贤臣子罕。子罕深为至圣先师孔子所推崇,并将其记载入《论语》之中。
      史书记载,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就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赶紧说:“我已经拿这块玉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
      子罕说:“我从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认为这块美玉是件宝物,但如果你把它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宝贵之物。因此,不如各人都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使劲叩了个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众人全都知道了。我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我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呀。”
      子罕想了想,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然后令玉工将它雕琢之后卖了出去,之后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大富翁,最后派人护送他回家去了。
      周简王姬夷十六年(宋平公子成十九年,公元前556年),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之后,立即要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征集了很多民工,因此而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为民着想,请求在农事完毕以后再进行建造,而宋平公却没有答应。
      周景王姬贵元年(宋平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4年),郑国发生了饥荒,而当年的麦子还未收割,百姓们困苦不堪。担任郑国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立即给国内的人民分发粮食,每户一钟(六斛四斗,即六十四斗,即四百公斤),郑国的人民因此都没有挨饿。子皮也因此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子罕听说这一情况后,当即对属下官员们说:“多做善事,这就是百姓所希望的。”
      后来,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子罕便请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百姓,同时让大夫们也都把自家囤积的粮食借给百姓。随后,子罕下令自己家族将粮食借百姓,但却不写借据,也就是不要求百姓归还。同时,他还以那些缺少粮食的大夫们的名义借给百姓粮食。因此,宋国的人民也都没有挨饿。
      晋国的贤臣叔向听说这些情况后,感叹地说:“郑国的罕氏(子展、子皮家族)、宋国的乐氏(子罕家族)这两个家族肯定会长盛不衰,他们应该都能够执掌国家的政权吧,这是因为民心都已归向他们了!以其他大夫的名义进行施舍,那不只是考虑树立自己的德望名声,在这方面子罕更胜一筹。他们将与宋国共存亡!”
      子罕为夷父须后人,因此,发源于河南商丘的乐氏始祖夷父须,即乐须,而非子乐莒—此乃一说,值得商榷。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晋大夫乐王鲋。”
      乐王鲋,姬姓,字叔鱼,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大夫,甚受晋平公姬彪的宠信,为晋平公二位宠臣之一,另一位宠臣是程郑。
      在史籍《古文观止》中记载:“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罹于罪,其为不知智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王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周简王姬夷十四年(公元前558年),晋国一代明主晋悼公姬周英年而逝。在周简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年轻的晋平公姬彪即位,从他开始,晋国君主逐渐丧失了保持君主权威、驾御各个家族、维护国内稳定的能力,从此各个家族在内斗中的自由度和胆量越来越大,执政大臣甚至可以运用国家机器、利用霸主的权威来进行家族斗争。
      周简王十六年(晋平公二年,公元前556年),晋国执政大臣正卿栾黡去世。周简王十七年(晋平公四年,公元前554年),接手执政的忠公正派的正卿荀偃亦去世,多年来对栾氏恨之入骨、早想除之而后快的的范氏集团开始执政,开始对栾黡之子、晋大夫栾盈下手。
      不久,栾盈因范宣子(士丐,一作士匄)的驱逐而出逃到楚国。范宣子乘机杀死了栾盈的主要同党羊舌虎,并囚禁了羊舌虎的兄弟羊舌伯华(羊舌赤)、羊舌叔向(羊舌肸)、羊舌叔鱼(羊舌鲋)等人。
      有人问羊舌叔向:“您罹患此难,是你不够聪明吧?”
      羊舌叔向说:“这个与死及逃亡比如何?《诗经》中说:‘君子优哉游哉于乱世,聊以过完岁月。’这才是智啊。”
      乐王鲋平素甚为仰慕羊舌赤、羊舌肹兄弟的贤名,意欲结纳而无机会。当听说二人被囚,特意赶到朝门,遇上羊舌肹,劝慰他说:“你们不要怕,我去见主公,一定要请求主公宽恕你们。”
      羊舌肹没有理会乐王鲋,乐王鲋不由面生惭色。当乐王鲋离开时,他也不拜谢。
      羊舌肹的家人都埋怨羊舌肹有此好机会而不理睬。羊舌肹却说:“能求免我的,必须得祁奚大夫。”
      管家听了这话就说:“乐王鲋很得国君喜欢,他在国君那里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他要请求赦免您,您却不理睬;祁奚大夫却无法请求国君赦免您,您却说必得由他。为什么?”
      羊舌肹说:“乐王鲋只是一个阿谀奉承、只会顺从国君的人,怎么能办到救人的事?祁奚(祁黄羊)先后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留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难道他惟独会忘记掉而不救我吗?《诗经》说:‘有正直的德行,四周的国家都顺应它。’祁奚先生才是真正有觉悟而且正直的人啊!”
      乐王鲋回宫后,晋平公向乐王鲋询问羊舌肹的罪责。
      乐王鲋忿忿地回答说:“叔向根本就不舍弃他的亲人,这说明他与他的弟弟有同谋之罪。”
      其时,祁奚早已经告老回家了。但一听到羊舌肹被囚这事,就赶紧乘坐驿站的快马车来见范宣子,对范宣子说:“《诗经》里说:‘给予我的恩惠无边的人,子子孙孙都保护他。’《书》说:‘圣贤有谋略功勋,就要明确表示一定保护他。’有叔向这样的人,我们在谋略方面很少有错误,又有高明良好的训导而不知疲倦,国家才能稳固啊。这样的人,应该宽宥他十代子孙的罪,用此来劝勉有才能的人。如今因为其弟这一点不是,而舍弃叔向这个人,因此舍弃了国家社稷的依赖,不是太糊涂了吗?鲧被杀而禹兴盛;伊尹流放大甲然后又任他为国相,最终他没有怨恨;管叔、蔡叔被杀,周公却辅佐成王成就大业,兄弟的罪责互相不牵扯。如此,怎么能因为羊舌虎而舍弃羊舌肹那样的社稷重臣呢?您如果做多善事,谁敢不努力为善呢,多杀人干什么啊?”
      范宣子心听了以后心悦诚服,赶紧和祁奚共乘一辆车,奔进宫来对晋平公说情,免除了羊舌肹及其他家人的罪责。
      祁奚做完这件事后,没有去见羊舌肹就直接回家了。而羊舌肹也没有去向祁奚拜谢,简单收拾一下就上朝办公去了。此后,羊舌伯华、羊舌叔向、羊舌叔鱼三人鼎盛于晋平公一朝(公元前557~531年),并将晋国治理得很好,史称“三羊开泰”。
      乐王鲋的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乐王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王氏者。其后有乐霄。
      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乐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
      小乐正为大乐正的副理,大乐正为普通乐官之长,不但掌管普通乐人,还负责整个王朝的礼教之事。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到了隋朝时期,开始也在太常寺中设置了太乐署、清商署,设置各种乐师。后来隋炀帝杨广也将其改称为乐正,普通乐师的官秩即为从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科员待遇。
      在唐朝时期,不但沿袭了隋朝的制度,乐正还掌管邦国祭祀的礼乐演奏,分为大乐、鼓吹两个分署。
      在宋朝时期,在太常寺设置三名乐正,长官全国的礼乐典制。到了金国时期,大乐正隶属于太常寺太乐署,官秩提高到从九品,相当于主任科员,或县局级官员。
      在历朝历代乐正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第四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乐氏,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
      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一记载和司马迁其他有关夜郎的记述,被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是有关黔西南地区夜郎国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强的关键性历史证据。
      在史籍《史记》和《前汉书》、《后汉书》中,均载了楚国大将熊庄在攻克了夜郎国并远至今云南境内“以兵威定属楚”之后,“欲旧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这便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的“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这里所说的“楚黔中”,郡治就在今湖南省沅陵县,与新晃同属于今怀化市。之后,夜郎国向贵州大山深处迁搬,因黔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叠嶂,楚国放弃继续攻击,夜郎国得以在黔西南地区继续发展。
      自此后至公元前百年的近二百年间,由于西南“夷地”相对地为中原王朝所无暇顾及(庄能以其众王滇便是明证),夜郎部族随着其自身的壮大及与一些小部族联盟,活动的范围便愈来愈广。但所至之处或停留不久或留下一部分又分头继续迁徙,并非有目的地扩大疆土,因而现在也很难划定它的活动范围,以致今日除了湖南与贵州外,还有云南、四川、广西都有县市称是夜郎故地。
      如今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并没有一个疆域很广的大夜郎国。即使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绶予夜郎国王印时,朝廷也只是“厚赠缯帛”而并无赐赏封地,地方行政权力都掌握在汉朝廷所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手中,与西汉王朝初郡国制并行的“国”完全是两回事。
      乐王邑,即为夜郎国当年重要的镇邑之一,今称金州。其地之民在“夜郎自大”之后归属大汉王朝,其民仿汉制,有以地为姓氏者,称乐王氏,后多改为单姓乐氏、王氏,且多为苗族同胞。
      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第五个渊源
      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今湖南省新田县潭田村有一支乐氏族人。
      这座潭田村始建于南宋后期,村民皆为乐氏,人口有三千余,自称“河南南阳郡乐氏门宗”。
      据该支乐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编的《乐氏宗谱》记载,潭田乐氏的先人祖居河南南阳,原本姓“岳”而非姓“乐”,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的族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其后族人受“株连”之累,遂改岳氏为同音的乐氏,然后分为三股逃往南方谋生。其中,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江西地区;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广西一带;另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广东韶关,继而转往宁远九疑山地区安身,后传至第四世乐雷发,以教书为生。
      到了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乐雷发所教授的学生姚勉一举高中状元。在朝堂上,姚勉上书宋理宗赵昀,称其师乐雷发才学过人,超过管(管仲)、诸(诸葛亮),宜以大事委任之,并自愿将功名让给乐雷发。宋理宗大奇,特旨召试“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写下了著名的“庭对八策”,为宋理宗所“嘉纳”,赐以特科第一人,封赏田八百亩,敕建状元楼一座。
      该支乐氏传至第六世乐疑山,受到奸人李孟久的迫害,遂自九疑山逃到潭田一带避难,随身携带有乐氏家谱、田契、宋理宗赏赐良田八百亩的诏书以及其祖父乐雷发的著作、诗稿。乐疑山见潭田前崖如屏障呈福,后山似游龙戏水,于是定居下来,并娶邻村挂兰谢氏为妻,过起清高自由的生活了。
      此后,经过七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和发展,如今的潭田村已是一个拥有三千多人的大村。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本书按:
      在岳飞逝世后的第二十年,即宋绍兴三十二年农历5月(公元1162年6月),赵匡义世系的宋高宗赵构驾崩,由赵匡胤世系的远房侄儿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便在农历7月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以礼改葬”,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并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栖霞岭(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建恢弘规格的“宋岳鄂王墓”,而且再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
      宋孝宗此举,赢得了南宋朝廷内外、军民上下的一致称赞。
      此后,在外逃亡并改姓的岳氏族人都纷纷恢复原姓,甚至在岳家军十二统制军中的背嵬军将士们,还集体改姓氏为岳氏,以永远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如此轰动天下之事,潭田村的乐氏族人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无动于衷。那么,该支族人因何依然称乐氏而不恢复岳氏呢?从其家谱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上看,对此是含糊不清且苍白。
      因此,该支乐氏的真实世系和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庆格尔泰氏,是蒙古民族子承父名为氏的典型,明朝时期,有许多蒙古族人都姓庆格尔泰氏,汉义就是“欢乐、快乐”,在明朝中叶即有取其汉义冠汉姓为乐氏者。
      ⑵.蒙古族奥敦格日乐氏,亦称奥敦格日勒,汉义“星光、明星”,实际上蒙古语“格日乐”本身就是“光芒”的意思。奥敦格日乐氏源出源于古肃慎族奥敦(奥屯)部落,奥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其以部族名称为氏,称奥敦氏(奥屯氏)。其族的金国被南宋与蒙古联手所灭之后,一部分族人被裹胁入蒙古族,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个姓氏族群。明、清时期,奥敦格日乐氏族人中有取姓氏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乐氏,亦有人改冠汉字单姓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称奥氏。该支乐氏以金国时期的代州经略使奥敦·丑和尚为始祖。
      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
      在乐氏这个姓氏群体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汉族中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uè(ㄩㄝˋ),不可读作lè(ㄌㄜˋ);而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无人读作yuè(ㄩㄝˋ)。因此,人们谐称为“乐yuè(ㄩㄝˋ)乐lè(ㄌㄜˋ)一起走,同字异音分汉蒙”。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09
  • 2011-03-10
  • 2011-03-09
  • 2011-03-10
  • 2011-03-09
  • 2011-03-10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