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急难救助 > 医疗服务 > 正文 医疗服务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2-1-6 9:50:11 】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

    来源: 民政部新闻办  时间: 2009-07-01 14:43


      2003年8月施行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我站先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8万人次,救治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3315人,救助越南、老挝、缅甸、台湾、香港籍人员22人,并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郑州模式”。先后荣获郑州市花园式单位、郑州市卫生先进单位、郑州市治安模范单位、郑州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河南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民政系统文明服务窗口示范单位、河南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基层单位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

      2005年8月,民政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救助管理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现场会,推广郑州经验。民政部李立国副部长指出,“郑州模式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200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别对“郑州模式”作了重要批示。2005年9月25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审议会上,中国驻日内瓦大使、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将“郑州模式”的创新做法提交所有成员国代表,受到赞誉,各国代表普遍认为:中国的人权就体现在郑州。2006年4月18日“郑州模式”圆满通过国家民政部专家委员会软科学成果评审,获民政部科技成果奖,专家认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郑州模式”是国内首创和领先,并具有国际意义的研究成果。2007年7月15日“郑州模式”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儿童权利协会等国际组织评估,从此,“郑州模式”走向世界。2007年9月6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视察我站时指出:早就听说郑州模式,今天看了郑州救助站,我觉得郑州救助站的基础设施在全国不是一流的,但管理是全国一流的,理念是全国一流的,如果全国一千多个救助站都能像郑州站这样,那么全国的救助管理工作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2008年3月9日,在第十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向数百名中外记者提供的《中国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郑州市“积极探索‘类家庭’、‘家庭寄养’等家庭教育保护模式;设立来去自由的‘全天候街头儿童活动中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模式’”。

      “郑州模式”建立以来,先后有300余家国内外政府组织、民间非政府组织1200余人到该站参观学习。中央电视1、2、3、7、10套、新闻频道、上海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河南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编辑出版了英文版的《童年的第二次机会》一书向国外发行,民政部又将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向国内发行,全面介绍了“郑州模式”。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白旭撰写的《让回家的路不再崎岖》英文版向国外发行。特别是日本东京广播公司经国务院新闻办同意也到我站采访并进行报道;2006年3月28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新闻官员一行到该站实地拍摄救助保护工作纪实片;2006年元月20日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团中央、中宣部、全国妇联、民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等19个部委联合在成都召开“为了明天,全国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会议,郑州市政府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开拓创新,注重实效,促进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大会发言;鉴于“郑州模式”的政治和社会影响,2006年4月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该站成立了中国一流的集教育、培训、实践、科研于一体的“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培训基地”;目前,我站被河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面向省委党校、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的现场教学培训基地。成为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实习基地。

      主要做法是:

      一、走社会化救助之路,建立“四级联动”救助网络体系

      (一)建立救助亭,提供便捷服务

      为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我站在寸土寸金的郑州火车站广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救助亭。救助亭备有食物、饮用水等,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接待求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场救助,不能当场救助的,送回站内安排。目前,该站已在市区建立救助亭、救助点6个,5年多来,为4万多人提供了救助服务。

      (二)派出救助车,实施流动救助

      从2003年12月开始,我站针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的现象,抽出部分干部职工,组织5台流动救助车,走上街头,现场为乞讨人员发放食物、饮用水及衣服等物品。同时,利用车载广播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救助服务卡等。5年来,流动救助车为3万多名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三)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实现救助工作网络化。

      一是服务机构网络化。在市内各区建立救助管理分站,各办事处建立救助管理所,各社区建立救助管理点,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救助管理网络。二是救助管理工作社会化。各区、办事处、社区组建救助管理服务队伍。建立民政、财政、公安、行政执法、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三是救助方式多样化。区、办事处、社区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工作,整合社区资源,探索无家可归流浪乞讨人员的社区安置。使救助管理工作延伸到基层,渗透到各个角落。

      二、更新理念,构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郑州模式”

      在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面,我站紧紧围绕维护流浪少年儿童基本权利,以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为基础,引入新的救助理念,采取全天候开放式救助点、类家庭、家庭寄养、技能培训、网站服务、跟踪回访、高校社工合作、定期评估等多种形式,构建了符合郑州实际的流浪救助保护体系,形成了具有郑州特色的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郑州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晨露?国际(比利时)合作,在中牟县九龙镇工业园区建立了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项目--“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积极开展预防和干预活动,在登封老庄沟村建立了“儿童日间服务站。

      (一)抓好中心建设。制定了流浪少年儿童救助管理流程图、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健全了工作档案。根据儿童的特点,中心的老师自编教材,开展了心理、法制、健康等多方面、多形式的教育培训。

      (二)开展专题调研与合作。与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国际儿童权利协会比利时晨露国际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了流浪儿童状况调研、大学生参与的服务机制研究、社区预防等合作,其中,我站编写的《中国流浪少年儿童的预防、救助与回归》一文荣获2004年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类家庭。“类家庭”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集看护、生活、教育为一体,类似家庭结构的救助保护方式,以培养流浪少年儿童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会合作、协作,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目前,我站已建立“类家庭”5个,先后有230名流浪儿童在类家庭中生活,从类家庭中返乡的儿童其稳定率达84%。

      (四)开展家庭寄养。对被家庭遗弃的有“家”难回、年龄较小的流浪儿童,委托社会正常家庭给予养育,让儿童重新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目前已有15名流浪儿童进入寄养家庭。

      (五)建立全天候开放式救助点。对流浪街头、暂时不愿进入中心的流浪儿童,采取完全开放式救助。2004年,我站在郑州火车站建立国内第一个救助点以来,已为3200名街头流浪儿童提供了各项服务。

      (六)开展高校社工合作。与高校社工师生合作,每周定期,分成小组,深入流浪少年儿童聚集区,发放爱心卡、宣传资料,提供咨询、医疗、食物、衣物等服务,进行疏导、教育。已有2200名街头流浪儿童接受了救助。

      (七)试办救助小学。救助小学在社区建立,老师由高校师生、社会志愿者组成,义务授课辅导,确保流浪儿童在最佳年龄时期能够继续学习。救助小学建立以来,每天有20多名儿童到这里上课,发挥了干预和影响作用。

      (八)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中心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组织他们接受电脑应用、汽车修理等基本生存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掌握一技之长,培养自食其力、自谋出路的能力,目前已有1470名儿童接受了技能培训。

      (九)坚持跟踪回访。对一些被救助过的流浪儿童,通过电话、信函、实地跟踪等方式,了解返回家乡后的情况,为遇到困难的儿童提供及时有效援助,防止再次流浪。

      (十)救助保护进社区。利用市、区、办事处、社区完善的救助体系,为流浪儿童提供帮助和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儿童外出流浪。

      (十一)建立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公益性网站。通过互联网站,发布寻人信息、中心简介、救助方法等,提供网络服务。确保了所有流浪少年儿童能够得到有效救助保护。

      (十二)成立儿童艺术心理康复中心。为了更容易被流浪儿童接受全方位的救助保护,我站成立了儿童艺术心理康复中心。中心设有:音乐室、美术室、手工室、棋牌室、游戏室、多媒体教育室、心语室、体育健身房等。它是一个运用综合性艺术化手段对儿童进行心灵熏陶影响教育的场所。

      我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率先在郑州市区建立了“四级联动”社会救助体系,创造了全国民政系统“七项工作第一”,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郑州模式”。 在全国起到了先行探索示范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级精神文明单位,努力开创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没有资料
    下一篇:没有资料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