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公示公告
  • 站内检索
  • 便民服务
  • 在线调查
你认为哪个栏目最吸引你
  •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原民族 > 姓氏文化 > 正文 姓氏文化
    www.china-zzmz.com  出处:【郑州民族网】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1-3-18 11:43:11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诸侯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在夏王朝时期,有一诸侯甘国,公爵,因此号称“甘公”。

      创建夏王朝的大禹在世之时,指定由贤相伯益禅受其位。但在夏禹逝世后,夏禹之子姒启杀了伯益而自立,称夏帝启。这使得同为姒姓的有扈氏(今河南新乡至山东平阴之间)以及其他个别部落不能接受夏帝启的这种破坏禅让制度的行为,明确表示反对。夏帝启因此大忿,当即召征诸侯之师,发布讨扈檄文,随后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地,一战而克,迫使天下皆臣服于夏启,并由此彻底推翻了传统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使历史进入父子嫡传的奴隶制社会。

      这在史籍《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夏帝启灭有扈氏之后,在甲申~乙酉年(公元前2197~前2196年)敕封有功勋者食采于其甘地,公爵,世代胙土相承,由此形成了夏王朝时期的一个诸侯甘国。

      一直到了夏末帝姒履癸五十一年(商侯子汤五年,公元前1767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子汤发动了击灭夏王朝的著名“鸣条之战”,夏王朝灭亡,甘国也随之灭亡,其王族后裔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甘氏一族。

      夏之甘国亡国之后,其贵族及国人散居各地,以其故国名称所居之地,并以原封国名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从此,中原各地就有了不少称作“甘”的邑地名称,诸如有河南原阳、陕西户县、河南宜阳、甘肃张掖等地。

      姒姓甘氏族人皆尊奉甘公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甘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王朝高宗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 

      商王朝君王商小乙子敛执政时期(公元前1352~前132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78~前1251年在位),有一人名叫甘盘,学识渊博,世人敬服。北宋大文豪苏子瞻(苏轼)曾赋赞甘盘:“遗风流着,不尚纷华,仁厚理世,朴贤教家,续先绪后,叠茁兰芽,至今景仰,德誉名时。” 

      传说,甘盘的先祖为黄帝的第十三子,名姬中,因封于甘邑(今河北南宫),遂以国为氏,称甘氏。当然,目前有许多称甘盘后裔之族人不承认甘盘为姬姓之后、或姜姓之后,但也无法指证甘盘为子姓、或己姓、或姒姓、或任姓、或妫姓等他姓之后。

      甘盘源出何姓,目前能够见到的为清光绪二十六年甘炳垣纂修的《安徽甘氏族谱》之记载:“一派祖,甘盘,殷高宗师,居河内,其先为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因国为氏。”

      商小乙就命儿子子昭尊甘盘为师,其在殷商卜辞中称作“师般”。师般”,就是“师盘”,上古时期“般”、“盘”二字通假互用。这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

      商小乙逝世后,子昭即位,是为著名的商高宗武丁(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遂拜甘盘为国相,不几年即逝世。

      在甘盘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的封国或名号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甘氏正宗,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甘氏族大多皆尊奉甘盘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甘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人被封于甘地(今陕西户县西南部),伯爵,史称“甘伯”,以王畿为繁衍中心,世代在周王室为卿,后世比较著名的有甘伯恒公。

      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灭亡,甘伯一族随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甘伯恒公的封邑也不复存在。

      在甘伯恒公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地名称、或爵号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甘氏族人尊奉甘伯恒公为得姓始祖,后与甘昭公姬带世系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族甘昭公子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周襄王姬郑于公元前651年即位后,封后母惠后所生的弟弟姬带于京畿西部的洛水中游甘邑(今河南洛宁),公爵,逝世后谥号为“昭”,故而史称“甘昭公”,建有甘国。

      甘昭公,公元前672~前635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子带,亦称叔带、大叔带、大叔。

      早先在周惠王姬阆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周惠王的继王妃唆使周惠王废太子姬郑,改立自己亲生的姬带为太子。姬带长相俊美,人又聪敏,文武全才,周惠王又十分宠爱那位继妃,便答应了此事。

      消息传出,诸侯们大乱。

      周惠王二十二年(陈宣公妫杵臼三十七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年,宋桓公子御说二十七年,郑文公姬踕十八年,曹昭公姬班七年,鲁釐公姬申五年,卫文公姬辟疆五年,许釐公姜业四年,公元前655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发起了著名的“首止之会”(今河南睢县),鲁釐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釐公和曹昭公皆参与。会上,诸侯会见了太子姬郑,明显是要通过诸侯尊太子而反对周惠王更换太子,保障姬郑的太子之位。

      对于诸侯此举,周惠王十分不高兴,暗下收买了距王畿最近的郑文公背叛“首止之会”,支持自己换太子,结果导致了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的一场战争。

      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冬,周惠王驾崩,太子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判定弟弟姬带会前争王位,因此密不发丧,但立即向齐桓公告难。齐桓公再次组织了“洮之会”(今山东鄄城),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皆来与会。在此次诸侯盟会上明确了周襄王的王位,之后才为周惠王发丧。

      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夏,姬带召集组织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组成联军讨伐周襄王,联军攻入王城洛阳,焚烧东门。秦穆公和晋惠公联合出兵伐戎救周。姬带率联军退走。

      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出兵伐姬带,姬带不敌,逃到了齐国。

      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6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咸之会”(今河南濮阳)。会后,诸侯们纷派军队驻守在京畿,以防诸戎。在此期间,周襄王不顾上大夫姬辰(富辰)的反对,娶北狄民族的分支赤狄翟国君主之女隗氏为王妃,企图以政治联姻的手段缓和与诸戎的关系。

      十年后的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周襄王认为自己王位已经十分巩固了,遂召姬带返回京畿。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忽然发觉自己的王妃隗氏与姬带秘密勾结,大怒之下废黜了隗氏。王子带得到消息后,立即联合了同样大怒的翟国隗王,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占了京畿。大夫姬辰为掩护周襄王,亲率宗族子弟阻击翟军,数百人全部战死,而周襄王则狼狈逃避于郑国的汜邑(今河南襄城),然后向各国诸侯求救。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新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发动攻取原国(今河南济源)、击灭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部)之战,在温邑俘获姬带押至京畿处死,奉回周襄王。

      之后,周襄王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在宴席上,晋文公向周襄王“请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周襄王婉言拒绝了,但是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京畿大邑(今河南济源、温县和修武三县境内)赐给晋文公作为报答。

      这场周王室的夺位之争,史称“王子带之乱”。经过这场内乱,周王室所控制的整个京畿方圆已不过百里,从此东周王室仅只是一个形象傀儡,再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了。

      事后,周襄王念在兄弟关系,并未撤消姬带一族的封邑,甘国从甘昭公姬带起,有数代君主无考,之后历经甘成公→甘景公→甘简公→甘悼公姬过→甘平公姬鳅→甘桓公,之后世系无考。

      在甘昭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甘氏族人尊奉甘昭公姬带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甘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植物,出自宋朝时期中医药农,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

      甘草,有“众药之王”的美称,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国宝,入药、种植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由于其抗干旱、风沙的能力极强,目前也是在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产业化种植、发财至富的重要植被种类。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其列为上乘之药。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国老”,即古代帝师之称。陶弘景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国老”,其原因正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据现代医学药理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10%左右,内还含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是蔗糖的五十倍,因此是名副其实的“甜草”,可提炼解析后用于糖尿病患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尔喀蒙古嘎察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称刚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尔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国)。

      嘎察,蒙语为,原指一种植物,即高原毛莨,汉称波斯毛莨,由于叶片酷似芹菜,俗称“毛芹菜”,属于毛莨科毛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可入外药,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粘上人的皮肤会起泡,丢在茅厕内能杀蛆,因此又称“起泡草、泡灸草、灭蛆草”,不宜内服。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噶努氏,满语为Garu Hala,汉义“天鹅”,以地为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一带(皆在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之唐努乌梁海,俄语称之为唐努图瓦),后多冠汉姓为甘氏。

      ⑵.满族甘佳氏,满语为G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后复冠汉姓为甘氏。

      ⑶.满族瞻楚浑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甘氏、詹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裕固族、土族、壮族、回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甘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甘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03-04
  • 2011-01-30
  • 2011-03-04
  • 2011-03-08
  • 2011-03-08
  • 2011-03-08
  •         

    Copyright © 2011 www.china-zzm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郑州民族网 版权所有

    邮箱:chinazzmz@163.com 业务咨询电话:0371-68291119 /1133/1155

    技术支持:郑州浩方网络   豫ICP备05007121号